听书文学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二第23讲(第1页)

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四义成就。

在这里注意,圆顿大法,能所不二;在世间法里,能就是能,所就是所。

见明之时:「见」,是我的能见,「明」,是我的所见。也就是「见明之时」,能非是所,所非是能,不能搞混淆。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这个时候暗也是我所,是所见,所见的暗相。这可不是佛法啊,这是用世间法来引导到佛法。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这个道理是一样,一目了然。四义成就:讲的这个事情,这个道理就是这回事。

我再讲一遍。我们这个能见的见精、见性,跟所见的这个灯光是不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呢?那我们当成见精是我,什么叫见?什么是我?你能不能讲我见的这个灯光是我的见呐?如果那个是你的见,那么你走了以后,那个见是谁的见呢?它与你的见有没有关系啊?它有它的相对独立性。

所以什么叫见?比如我心里我能看到灯光,这是我的心,我能见,这是我的见;我所见的那个东西是一个因缘、缘分。如果讲见的那个灯光、所见的那个东西是你的话,你现在眼睛能见的是这个热水袋,那这个热水袋也就变成你的见了,那你的见就没有定啊?可是你能见日光灯的见、能见热水袋的见、能见茶杯的见,这个见是不是一直没有动啊?就是这个东西啊。如果你认为你的见是因为光才有见,那你的见就变成光,那这茶杯是什么东西啊?这是讲「四义成就」,叫我们回光返照我们自己能见的那个心;而且这个见不是灯光,那是不是眼睛啊?也不是眼睛,也不是耳朵。眼睛、耳朵、鼻子都是通过这个心力的能而起作用。那意根是指见精、见分,通过眼睛能看,通过耳朵能听,通过鼻子能嗅。所以阿难在这里反而给问糊涂了。由眼睛能见,由耳朵能听,成了这个光能见,声音能听,是不是颠倒了?所以他的思维有一种反复。

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从两种角度去观照,一种是究竟说,一种是方便说。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第一个「见」说成是我们的真见,第二个「见」说成是我们的见精、见分、见性,这是究竟说。真见,一定是指空如来藏、如如不动之见;见精、见性呢,是我们的第七识,它已经有了动,叫七转识。七转识由我们真心起念,你说我们真心能不能看到它呀?能看到它,这是打比方的。所以真见看到见精之时,「见非是见」——也就是真见不是那个见精。反过来讲,见精不是那个真见,这也是用分别法来讲,我们从根本上把握。佛在这里给我们十番显见的目的也是为了进一步追踪到究竟。

如果用方便法来讲,第一个见是我们的见精,后面的见是我们的所见。也就是说我们能见的这个见,它见到灯光那个亮那个所见的时候,我们能见的这个见性并不是灯光所显出来的那个见;或者灯光所显出来的那个见不是我这个能见的见。这是方便法开示,能所是二。

第一种究竟法来讲,能所不二;通过方便法开示,能所是二——显示出我们这样的层次。注意啊(此段看视频更易懂),这是真心(第九识),是不是?真心现出了第七识的时候,这就是见精,大家明白吗?这里的见精、见性,我不是经常讲吗?讲「一二三四五」,脑袋没有想「一二三四五」的时候,「一二三四五」在不在啊?就在这里,这就是见性,这就是第七识,所有的第七识都是共一个第八识。第八识怎么来的呢?就是由第九识这个真心动了一下念,这就变成了第八识;然后我们第七识通过前面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再去看外面的六尘,在这看这个灯光了;然后我们的心呢,就从这里(第九识)转到这里(第七识),从这里(第七识)又通过六根转到那里(六尘)了。所以我们的心一直在十法界里执着,心已经离开了本位。

我们当初就是一个无形无相的真人,当初我们就是空如来藏,就是一个念也没有,一片风、一滴雨、一个人猫狗相都没有,什么也没有;它里面具足无量的智慧德能,而且就知道自己什么都有。

既然有这些东西,还不简单得很——我想跑出来不就跑出来了?我不想跑出来就不跑出来。突然呢,动了一个念——是不是有个对立了?是不是有了二了?这就形成了虚空,这第一念就叫业相,业相没有形相,它是动相。业是动的意思,带有造作。有了这一念动,有了这个虚空,跟着二念三念无量的念,叫第二念,就对着第一个念在观照,这就叫转相,也叫我们的第七识;就观照这个第一个念怎么回事。因为它有虚空,是不是观照了?这个时候就叫晦昧虚空。由这个真空变出有形有相的这个虚空,它就产生了空间的距离,叫虚空。那么当出现这一念的时候,当出现这个转相的时候,我们自己知道不知道啊?它这个时候仍然是知道,它能不能动啊?它不能动。它一动,我们就完了,你永远也找不到真心。你找到东,它跑到西了。它就是永远不动,它现多大,多大就是它;现小也是它,现大也是它。所以我们要找它很简单,停止妄想当下就在,这个真心一定是不动的。

那么当转相产生了第七识的时候,它开始执着自己了——我真有智慧啊,怎么样怎么样啊……我还能分别啊,我还能执取啊——这个时候已经造成后七转识,它可以往外展。前七转对着第一念而产生了虚空的感觉,到了后面的第七转,再通过六粗形成了地、水、火、风肉团身根,有了众生相、世界相……那么好了,第七识可以通过我们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往外攀缘(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也是尘,也是相分;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也是相分,也是尘);然后比如通过这里的眼根看到那个光,是不是色尘啊?哦,这是光——是不是意识啊?从此我们的心就停在光上,然后通过这个耳朵听到外面的声音——这个声音真好听;然后我们的心就停在声音上,大家明白了吗?所以这里的五种俱生意识就是由意根通过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对色、声、香、味、触这五尘产生的五种意识心——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产生这五种俱生意识以后,又回过头来通过意根分别出第六种意识心——哎呀,声音真好听呐,这个光真亮啊……有的人把意根就说为第七识,但这个说法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区别。所以下面我们看这个「十番显见」到最后的功夫,如果按照通教来讲的话,它不涉及到这里(第九识)。就是这个见精通过我们的六根看到六尘的那个见,「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这个见不是那个见。

当我们讲大乘因缘法的时候,我们的佛知佛见、正知正见不是这个见分之见。凡夫在这个位置(第七识)已经生了混淆,把我们的正知正见而转为见分之见。毛病就在这里(第七识)。当我们回到这个位置(第七识)的时候,你可以证到阿罗汉果位,但你不能破除无明微细烦恼;必须要破除一分灭相无明,你才能够涉及到佛知佛见。

世间法里讲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它停留在六种意识心里,它还没有回归到眼根,更没有回归到第七识;在外道的研究已经涉及到第七识。所以有的人说,你们佛法到底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啊?这种说法本身就不着边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还没有涉及到第七识,它只是在六种意识心里打妄想。

再讲一遍啊。比如我讲「一二三四五」,嘴巴没有讲、脑袋没有想之前,「一二三四五」在不在啊?虽然在,有没有形相啊?这个时候就在这里(第七识),我的第七识就在这里。既然我的第七识没有形相,你的第七识有没有形相啊?(没有)。牛马猪羊第七识有没有形相啊?(没有)。那是不是所有的第七识都是一个第八识啊?因为第八识是真妄和合之心,第九识是不是在第八识里啊?第八识就是由我们的第九识这个真心它打了个妄想而有的。可以打一个妄想是不是马上就可以打出无量的妄想?那无量的妄想是不是都是那个业相?打妄想是不是就是无量的第七识?无量的第七识共一个第八识,无量的第七识与我们的真心共一个第八识。

要讲究竟法,就是一个东西变出来的,哪有什么共不共?可是你不这样讲,没有办法开口。所以我们的真心第九识在佛法里也叫白净识。第九识在没有动心起念之前,这些眼识意识等七识是不是都存在呀?它都是我们的性具功德,仅仅是它还没有动心起念,没有露形,没有露相,但它就是真实存在。这就是不可思议的佛法,它总有一天要抛头露面。

比如说跑出来一个念,「啊」,这就是第一个念。在没有「啊」的相出现的时候,它本来在不在啊?如果我心里没有「啊」的话,我现在能不能「啊」出来?(不能)。但没有想「啊」之前,你能不能现出「啊」呀?(不能)。所以这段经文这个法理很难表达,佛和祖师大德表达为叫「真如不守自性」。哪有守不守?自己还守自己的规矩吗?是不是?不觉心动而有一念无明,是这样表述。所以动了第一个念马上就有无量的第二念,就有无量的第七识,然后盯着这个第一念打妄想。真心起了一个念的时候,我们的真空已经变成虚空。

再比如,我们有时候什么也不想,在那里傻呆呆的,这时候旁边有个人叫我们,「嗳,你在干什么?」他马上清醒过来了。「你刚才在想什么?」他想了想,刚才什么也没有想。有没有这种情况呐?打比方,这就是真心。你当时有没有虚空的感觉啊?如果有虚空的感觉,你就有相了。所以我们如果永远停留在这种状态,你永远也不会老一分一毫。好,真心打了一个妄想现出个虚空,现了个第八识,那么跟着就有无量的第七识。第七识都是第八识里的见分在打妄想,就把我们本有的佛知佛见、真心的那个真光变成能见的见性、见分。我们心里本来就是亮的,我们心里的亮既不是这个光亮,也不是黑暗,表面上好像是一样的。比如说,这是我们的肉团身(气球手套)的眼、耳、鼻、舌、身这五根(五个手指头),意在这心里(手套空心)。其实这个东西(比喻第七识的话筒)是不是也在我们心里啊?然后我们这个意根啊,也就是说这个见精、见性、见分,它通过我们的眼睛就看到电灯光。

所以佛在《楞严经》讲,如果没有这个东西(第七识),眼睛能不能看到啊?没有这个东西,耳朵能不能听到啊?所以在这里「见见之时,见非是见」,也就是这个见分通过眼根见到灯光的时候——因为灯光是我们的所见呐,我们这个见分是不是那个灯光所见呐?不仅不是,连眼都不是。这是阿难给佛问急了,反而倒退了。本来连这个眼睛都不是见,怎么反倒灯光还变成见了?或者说,「听听之时,听非是听」,是不是一样的道理?也就是把能、所要分开,通过这种办法来引导到第七识,逐步地引导到这个我们的真心本性,乃至引导到通教那个空如来藏——这是方便说;究竟说,再往这边是不是到通教的空如来藏啊?那么当我们这个无形无相的真如本性显现出了我们这个第七识妄见的见分的时候,这个真见不是这个妄见,这是不是讲到第九识了?

那我们再讲一讲这个第九识、第八识、第六识、前面五种意识以及不是意识的有形有相的万法是不是一个心呐?这就是第十识。所以佛法到十识就大圆满。这个十识是我们根据对《法华经》《楞严经》的理解创造性地讲个第十识,实际上没有第十。实际上这个佛学大辞典也好,祖师大德也好,包括佛也好,没有哪个讲过第十识。我们把这个经听懂了以后,你怎么样讲都是对的。好,「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这是双重观照。

见犹离见:也是双重观照。见分的这个能见与见分的所见具有相对独立性,我们佛知佛见跟那个见分是不是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啊?没有相对独立性,那你怎么来说法呀?所以「见犹离见」要分两种解释,这是佛通过方便引导把凡夫的心变细、变微、变精,让我们从那种烦躁的心态中解脱出来,逐步地回归清净。

见不能及:怎么「见不能及」啊?这个东西(第七识)它能看到所见,它能不能看到自己的能见呐?自己的眼睛能不能看到自己的眼睛呐?自己的右手掌能不能打到自己的右手掌啊?同样,这个能见(第九识)跟这个所见(第七识)是不是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呢?他(第九识)能不能自己看到自己啊?等他自己看到自己的时候,这个就已经变成了第八识了。他看到这个第八识就把它当成我了。所以佛法讲法难就难在这里,自己本来就是那个东西,自己却看不到。如果没有佛来开口的话,他做梦也不会想到这么奇妙的法。

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一切的东西、一切的万法都是我们自在本性随缘显现。特别是讲了「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把心与物、心与心这个条理关系已经调理清楚了。当然这个法在第四卷有168个字,还会有详细说明。所以从这里一直说到后面第四卷专门就是讲我们的「心缘心所」这个法。所以佛在这里感慨万分,怎么还在讲这个因缘自然和合相,还搞不清楚啊?「云何复说」,还在这里绕圈子出不来。我们把刚才这个次第搞明白了以后,一切的众说纷纭是不是都成了多余啊?原来是这么回事啊!

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声闻人是执着在外尘境界上,「狭劣无识」,是见识短浅;「不能通达清净实相」,我们刚才讲的这整个的一段内容就是「清净实相」。这里的「清净实相」绝对不是把垃圾堆排除在外,甘露水就是老鼠药,垃圾堆就是黄金白银,这叫「清净实相」。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清净不清净,没有什么香甜苦辣、红黄黑白,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的同分妄见。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非香非臭、非明非暗、非长非短、非一切,可是它可以随缘显现一切。

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我今警告你啊,我今劝导你啊。「诲」,就是教化;「当善」,是正当名分的善,就是讲真,不是世间善,要跟佛知佛见保持一致,叫「当善思维」,否则你就是打妄想。「疲怠」,就是懈怠、马虎,不负责任。「妙菩提路」,就是佛在前面第一卷、第二卷反复讲的「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禅那」,而且「妙奢摩他」作为悟门,是第一炮,反复讲要从悟门而入,要先明心见性。如果不明心见性,你修种种行皆是盲修瞎炼。「妙菩提路」,就是由明心见性、由一心三藏这个门而入。有的把它说为五十五位;有的把它说成六十个圣位;有的把它说成四十一分法身大士,种种说法有区别,意思是一个意思。妙是妙在哪里呢?妙在五十五位也好,六十个圣位也好,无量的等级也好,它可以成就于一生,成就于一年,成就于一时,乃至成就于一念,是妙在这里。你一念悟,最低保障线永远不落三恶道,往上它不封顶。

《法华经》第十七品就专门说明这个问题,只看当人心量能不能放开,只看你相信的程度。有些人听懂了一心三藏,恨不得痴狂,各人的境界就是不一样。有人明白的当下就心要把自己整个的生命供养给一切的众生,他到处奔走呼号。同样在一个时空点,老师讲同样的法,各人得到的受用、解脱的境界天地之别。就看我们怎样把持好自己的心,叫随心应量,分分己获,这叫「汝当善思惟」。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伏愿弘慈,施大慧目,开示我等,觉心明净。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承受圣旨。

所以阿难现在比以前心要诚恳了,以前会犟嘴,现在感到佛都揪心了——哎呀,我怎么这么愚痴啊!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

将欲敷演大陀罗尼:「陀罗尼」,译作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通过这个办法来扩大法会大众的心理空间;就跟世间法一样,有时候在一个闷胡同里走不出来,不妨来换一个角度。

诸三摩提:这里就是暗示着在后面二十五位菩萨,是不是「诸三摩提」啊?它带有系统性的成就。在二十五位菩萨讲法之前,也还有种种的法门来启。「三摩提」,一般是指修行的法门,「妙修行路」呢,说为是证门。后面讲到五十五位妙菩提路,十住、十行、十回向,是证到那种果位。因为在整个第一卷、第二卷,佛着重是从悟门来深入;那么对于这个中下等根机来讲呢,你盯着悟门讲反而越讲越糊涂,所以有时候不妨让你们松一口气;但是记好,最后还是要引导到从悟门而入。你不讲悟门,那你等于白讲。这是体现出佛的良苦用心。所以「将欲将欲」,这是佛已经有这个思想准备了。

妙修行路:在佛看来,专门盯着阿难这个心反复讲呢,阿难反而越听越紧张,所以在这里下一步就是把这个讲法所涉及的空间范围扩大。

热门小说推荐
大明:我为天下师

大明:我为天下师

翻开明初的史书,里面高悬着一颗名为朱元璋的烈日,炽热的让人无法直视。但同时,一个叫做许良的名字,更如白日之新星,其光芒充斥在时代的每一个角落,即便是烈日也s...

中二宇智波,带学生颠大勺

中二宇智波,带学生颠大勺

简介关于中二宇智波,带学生颠大勺中二少年暑假回农村对着自家猪使用千年杀被踹飞,重生成为宇智波镜。初来之时眼神中还透着清澈的愚蠢,辞职不做忍者,开个餐馆得过且过,和狗系统斗智斗勇。从想要拯救可怜的宇智波,到被忍者时代同化,挣扎过,反抗过,可终究要融入这个世界的思想。初来乍到面对金角银角的追击要当诱饵怎么办?呵,当然是骗走他们所有的钱从另一条路跑!跑路回村的路上遇到摸金的斑爷怎么办?当场下跪叫爹,还敢回去从斑爷手里捡东西!二代火影葬礼上所有人都在哭泣怎么办?跳段极乐净土给大家助兴!忍界大战被困,必死之局如何破解?怒开万花筒,须佐遛大鹅!...

重生后小作精在线搞事业

重生后小作精在线搞事业

作品简介重活一世,亲人还在,悲剧未生,康瑶瑶暗暗誓要护她们周全。她是康府的娇娇女,命里会有桃花劫,十九岁将会经历大劫难。而他,桀骜不驯的世子爷,朝堂之中无一不胜,唯独败在康瑶瑶手下。初次见面,他桀骜,她乖巧。哥哥,你吃这七返膏,味道可鲜了。一句言语让他尘封已久的心有了一丝破裂。后来他成了她的底牌。白莲花?渣男?不用她出手,统统被他碾...

抗日小山传奇

抗日小山传奇

他的娘亲信佛,告诉他休伤物命,可是,他发现杀死日本鬼子就是给更多的中国人放生,于是他走上了抗日征程。他从北方大山而来,一路厮杀,灭追敌于长城之巅,携伪满洲国皇帝玉玺千里入京他是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旁听生他在南京保卫战中浴血突围,在滚滚长江中炸了鬼子的汽艇血战台儿庄,无意中担当了扑火队员的竟是他这个后勤运输兵他亲民却不喜党派之争,他,霍小山,就是为抗日所生!这是一个看了好多年书的老书虫的作品,最神最吸引人最铁血最现实抑或最搞笑的吗?是,也都不是,我要写一部用老书虫的眼光看来最好看的抗日小说,这就是这部作品的自我定位。本书系非主流非穿越类小说,欢迎书友提供相关史实QQ群514605904...

斗罗里的云中君

斗罗里的云中君

幼有所教,老有所养,民有所依强者不凌弱,智者不欺愚,壮者不恶老幼人人衣食富足,家家安居乐业。这是老爷子不曾放弃的一场大梦,亦是我继承并将永续传递下去的不灭薪火。武魂殿枢机大主教,范云(这是讲述一位小屁孩在被一个大梦八十年的老者教导后,在大陆上闯荡成长,影响和改变世界的故事。)(作者只看过斗1,在书中如有设定与原作有冲突的话,请以本书为准。另外新人新书,难免有欠缺毒点,还请见谅。)...

仙鱼

仙鱼

一个天真的孩童,在懵懂无知之下进入浩瀚仙界,没有后台,没有潜力,唯独只有那条神秘的小黑鱼!这条可以下海收集上古之宝,探索远古海底的小黑鱼!已完本作品玄壶,喜欢热血,可以看看仙鱼哦!同时求推荐,求收藏,啥都要!!!普通群226o1o119求人喂鱼!小说关键词仙鱼无弹窗仙鱼txt全集下载仙鱼最新章节阅读...